中医药特色疗法中医穴位贴敷是以中医整体观念为理论基础,以中医经络学说为依据,把药物研成细末,再用姜汁、蜂蜜、醋、蛋清、黄酒、药液等调成糊状或制成膏剂,直接贴敷于穴位,通过药物吸收作用、激发经气作用来治疗疾病的方法。中医穴位贴敷历史悠久,早在秦汉以前《五十二病方》里就有记载,经过历代的发展,到清代《理论骈文》的问世,趋于成熟。在前期春播平台合作医生问卷调查研究中,对全国各省及地区的12705名医生进行了问卷调查,发现贴敷疗法在基层临床中使用比例为46.82%,已经广泛应用于内、外、妇、儿各科疾病,尤其是儿科常见病,年龄较小的患儿使用贴敷疗法的优势比较大,80%以上的基层医生认为贴敷疗法在基层临床的总体优势是副作用小、使用方便、疗效好,更适宜在基层应用推广。我们还在全国2000所基层诊所进行了中医穴位贴敷回顾性真实世界研究,发现中医穴位贴敷治疗基层常见病症如发热、咳嗽、腹泻、咽痛等有一定的优势。
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中医穴位贴敷的作用机制也进行了研究:
- 我们在动物模型上进一步进行了药效的验证,发现消肿止痛贴+药物+穴位进行贴敷是最好的治疗方案;
- 我们还进行了穴位贴敷对人体经络气血运行影响的研究,发现中医穴位贴敷可以改变邻近穴位的血流灌注量,通过对经络穴位的气血影响激发机体的防疫和免疫功能,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,还发现贴敷辛温发热的药物对穴位气血运行的影响更大;
- 我们还进行了透皮实验研究,发现消肿止痛贴(药贴+药液)是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最佳的方法。
图1 动物药效实验(发热模型)
图2 药效实验分组和干预
图3 体温变化图
图4 微循环血流显像仪
图5 穴位贴敷对经络穴位气血运行的影响研究分组和干预
图6 贴敷麻黄桂枝与贴敷黄芪石膏背部穴位血流量变化
图7 透皮吸收仪
图8 透皮吸收实验分组干预
图9 麻黄碱透皮吸收作用
图10 青藤碱透皮吸收作用